今天是:
土产特产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4-06

三甲切粉 三甲镇已有300多年的切粉制作历史,以米味香浓、滑爽可口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1987年三甲镇政府投资引进设备,实行机械化生产,研制生产出的银丝粉、山水河粉、髻仔粉、切粉等系列产品的品质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在中国占有一定的市场,并远销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平均年出口量500吨左右。


孔雀石


广东省阳春市地处广东西部,是中国矿产资源及种类最多,储藏量最丰富的县(市)之一,有近30种可观赏的奇石,其中孔雀石最佳,该石种既可雕制首饰、工艺品,又可作观赏石供人观赏鉴藏,在中国内外最受青睐,且久负盛名。

阳春孔雀石多产于马水石录等处,已有两千多年的采治历史,早在春秋时代先人就已在这里开采治炼,并留下两条较大的古代采铜龙洞。阳春石录铜矿的孔雀石储藏量居中国之首,质量也是中国第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阳春石录铜矿出产大量孔雀石,已民在车内外的矿冶、宝玉石和赏石界引起轰动,它除了可炼铜、雕制工艺品、作医药、作永不褪色的颜料、作矿物标本外,是令人百看不厌的最珍贵的观赏石。孔雀石瑰丽艳绿,花纹酷似绿孔雀的羽毛而得名,孔雀石是原生含铜矿物氧化后形成的次生矿物,属单斜晶系,晶体呈针状、葡萄状、钟乳状、柱状、块状、绒毛状,玻璃光泽,硬度为4度。孔雀石的颜色有翠绿、草绿、墨绿、粉绿、天蓝、粉白等,它产出于岩溶洼地中,独特的地质条件,造就了孔雀石的质佳色艳,光彩夺目,千姿百态。孔雀石除色、形、质、纹外,还能折射出奇妙的幻光。一件型美、色艳、光幽、美伦美奂的孔雀石展现眼前会让观赏者称赞不已。孔雀石形状很多,有似苍松翠柏、奇峰异洞、飞禽走兽、奇葩佳果、珠宝等,孔雀石的成形成色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奇妙至极。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今三十几年,阳春孔雀石远销国内外,特别是欧美地区,全国各地的赏石藏石界人士不惜重金购进阳春孔雀石,并为能获得一件好的阳春孔雀石感到荣耀。阳春根雕雅石协会会员收藏有不少孔雀石精品,并在国内参展获奖,吸引国内外赏石界人士到阳春来争购孔雀石。孔雀石被阳春市政府评定为阳春市“市石”,阳春市被中国收藏家协会授予“中国孔雀石之乡”称号,市区内设立两条奇石街,并把重10吨的象征“孔雀石之乡”的巨型孔雀石设立在市中心广场,供中国内外游客观赏。 根雕

阳春根雕文化事业,历史悠久,清末民初,已有大户人家雕制树根宫灯、人物、几架等,这类艺术一直得到今人的传承,特别近30年更为明显。1998年,阳春市根书作品第一次在珠海“根艺陶艺展”展出时,被誉为“天书一绝”。此后,在广州、深圳、珠海、上海、香港、北京等国家国际大展中,获奖作品逾百件,“一等奖”、“评委特别奖”、“金奖”、“新时期杰出贡献奖”、“世纪杯一等奖”、国家“优秀科研、学术成果特等奖”、国际“特别金奖”等最高奖30多项。于是根艺文化在根书的基础上向品类方向发展,如造型类:飞禽、走兽、人物等;家饰类:台、椅、几、座等。特别是根书类,它是一门新的特殊艺术,融雕刻、绘画、工艺、书法、文学、美学、装饰学等知识于一炉,又受大自然的严格限制,是艺术家的艺术技巧与精神世界结合的产物。因此,根书问世以来,中国内外30多间电台、电视台、报社纷纷报道阳春市根书,曾在中国(港台等22省市)、美国、日本等国家合办的《华夏一奇》电视专题中播出,饮誉全球。目前,阳春根艺文化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全市从事根艺研制人数达1000多人。根雕艺术除艺术本身以外,还有实用一面,逗人喜欢,价钱不高,销路也广,所以有不少人从事根雕事业,成了专业户。1999年2月,阳春市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文化艺术(根雕艺术)之乡”的称号。 春砂仁

砂仁,又名宿砂仁,其气味香郁,是一种宽中理气、健胃消食的名贵药材,也是驰名中外的我国南方特产中药材,历来以广东阳春的产品品质最佳,故通称为春砂仁。在阳春又以蟠龙金花坑的品质为最优。在<中国药学大典>中有这样的记载:"阳春砂仁饱满坚实,气味芬烈","春砂产于广东阳春县为最,以蟠龙山为第一",阳春志也载有"蜜产蟠龙特色套,医林珍品重春砂"。春砂仁花、果均可入药。嫩果可腌制砂仁蜜饯;子仁可作调味品。


马水桔

马水桔是广东阳春市传统名产水果,以其形美、色艳、皮薄、化渣、少核、汁多及清甜芳香,清热润肺,利水去湿,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被称为广东四大名桔之一,名扬港澳市场。


马水桔,产于阳春市马水镇而得名。据史书记载,马水桔又称阳春甜桔,它原产于阳春市马水镇塘岩村,此地都是漠阳江畔的积层,半沙泥土层深至几米,土质粒细、松软、肥沃,十分适宜桔树生长。在明末这里已开始种植,至今有300多年历史。因其成熟期在1月中旬至2月上旬,被称为广东最迟熟的柑桔,具有“人无我有”的市场优势。2004年,阳春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马水桔之乡”,经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审定,授予“春农”牌马水桔(阳春甜桔)为“中华名果”。马水桔是桔类的一个品种,属高糖低酸小型蜜桔水果,它粗生易管,早结丰产,果实扁圆形,大小适中,平均单果重40―60克。果皮橙黄色,果肉橙黄色,肉质细嫩化渣,每100毫升果汁含糖11.8克,酸0.6克。共有两个品种,一个叫“十月桔”,在农历十月下旬成熟;一个叫“年桔”,在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前后成熟。每到年桔上市,已是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买些来饭后品尝,又用来送礼拜年,示意“新年大吉”。人们在春节期间迎来送往的礼物中,也少不了马水桔,意思是互相祝愿“大吉利是”、“如意吉祥”。


沙姜


双滘镇沙姜肉厚、色鲜、味美,经手工加工晒干再卖,1999年经贩子转销的干姜片300吨,价格16元/公斤,产品销往四川、山东、安徽等地。计划种植5000亩,目前已种植2000亩,按1999年平均高产1500公斤、市场售价0.80元/公斤。河口镇目前已种植沙姜1000多亩


香蕉


把恢复香蕉生产作为我市强农兴市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只要把香蕉恢复到10万亩,形成产业化,就可以带动整个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市委、市政府要下决心连续抓三、五年,要抓到象高州那样的规模,我市的农业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各单位继续抓好办香蕉点工作,要早规划、安排好明年的香蕉生产;各部门要相互协调,服务农业,协助搞好流通工作。


岗美腊鸭、毛蟹

阳阳春市农业品牌之一,起源于岗美镇岗北油铺李孟新家族,有近百年生产历史,系选优质麻鸭,用传统手工艺手工艺制作而成,具有色泽鲜艳、醇香可口的特点,产品畅销粤西、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等地,年销量达三四万只。

玉米


1996年起,我市被列为玉米示范基地县,在发展玉米生产过程中,我市不断总结经验,改善栽培技术和耕作制度,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基地化生产,效益逐年提高。1988年,我市玉米面积仅为1.5万亩,以本地品种为主,以收籽粒为主,效益较差。根据市场鲜苞玉米价格高的特点,引导农民收鲜苞上市出售,比单纯收干粒效益提高两倍多。过去我市的玉米以春种夏收为主,现已逐步形成一年四季种植,以春收、夏收、秋收为主的循环格局。1998年,全市玉米种植面积达9.6万亩,总产2.3万吨,预计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可达10万亩。玉米生产成了我市农民创收的好门路。会议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蚕茧


我市是省蚕茧生产基地之一,2001年有15个镇720个自然村8150户种桑面积50000亩,比2000年增25000亩,全年生产蚕茧7万担,比2000年增产2万担;收购蚕茧3.5万担,生产蚕茧总值4900万元,蚕茧税收超200万元,列全省各县(市)第一位,连续四年生产收购蚕茧全省第一。


藿香和穿心莲


潭水镇高尧村委会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发展药材生产,该村委会23个自然村780多户都种植藿香和穿心莲,成了远近闻名的药材专业村。目前全村种藿香面积发展到1200亩,穿心莲种有300亩,成为目前我市最大的藿香生产基地。2001年该村委会仅药材一项收入就达500万元。



阳春石望腐竹


阳春石望腐竹,有两种类型。成片的叫片竹,圆条的叫枝竹。腐竹制作工序比较少,一是磨碎黄豆,二是煮熟浆水,然后把豆浆上的皱皮层层揭去晒干,就是成品。制作虽然简单,然而,水土也很关键。往往同一原料,同一制作,而“水土不服”,也达不到预定效果,“南橘北枳”的情况累见不鲜。


石望的水土、气候,很适合腐竹的加工。成品黄白兼融,光鲜、耐煮,不变形,多吃不腻口;可炒、可汤;亦咸,亦甜,四季可食。特别是下云滔村出产的腐竹,由于该村使用的水源是村背高山上的泉水,所加工出来的成品够韧、够鲜滑、可口,这种品质,为他乡莫属,难怪当地人把它当作送礼佳品,在远近流行,因此有“石望腐竹好,极品在云滔”之誉。


石望腐竹制作的起源在哪个朝代?这很难界定。但有这样的一种说法,说腐竹的制作是一个农村女人无意发明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某山村有一个心灵手巧的农村女人,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年纪大了还不想出嫁。一日,为了慰芝含辛茹苦的父母,她在双亲外出劳作后,自个推磨、煮豆浆,想要制作一餐豆腐让父母吃个饱。


那时,正值兵荒贼乱的年月,这个农村女人在家架柴火烧豆浆之际,门口走进几个贼头贼脑的人。来人见面前的村姑,眼睛一亮,不问青红皂白,立即架着村姑往山上走。农村女人被架到山上的一个石洞,洞里有一满脸横肉的男人,自称“山大王”。山大王见到村姑,破例对他手下称赞“你们跟随我多年,为我找过不少女人但没有一个比得上这个。”说完,喝退左右,一手拉着村姑就往石室走。村姑见状,灵机一动:“大王,你看错眼了。你见我生得面貌好,可你不知道我是生麻风病的。如果不是这个,我早做了人妻了。因为这个,我成了老女都未能……”。山大王一听,傻了眼,但转念一想:难怪这么好的女子没人要?这几年,兵匪横行,如果不是“那个”,好货到现在还会落在我的手。最后,山大王肯定了村姑的说法,干脆打发农村女人回家。村姑牵挂那锅里的豆浆,回家后第一步就是揭开锅盖看豆浆。糟了,原来满满的一锅豆浆,经过柴火长时间的燃烧,现在只剩下浅浅的一滩余羹。这么少的豆浆怎能做豆腐?思索间,村姑见锅底那豆浆被火燃烧后,泛起一层皱皮。心想,皱皮也可以吃,于是把皱皮扯起一层放在门口的竹杆上晒,一连晒了几层皱皮,直到豆浆用尽。


傍晚,日头落山,村姑把竹杆上的皱皮收回,满满煮了一锅,收工回家的双亲,吃着皱皮,美美问女儿“这是什么菜?”女儿说:“豆腐干。”之后,父母经常叫女儿做豆腐干,说是好吃。村里邻居也效仿,腐竹的制作就这样被传开了。不久,这个农村女人出嫁了。可惜,小夫妻甜甜美美生活还不到一年,丈夫在一场暴病中死去。失去丈夫,村姑觉万念俱灰。为了依靠,村姑投身了空门,削发为尼。在寺观最初的日子,住持叫村姑在斋堂做膳食,她又主动做起腐竹。僧从认为,腐竹远离劳腥、洁净、可口爽快。于是,腐竹又在南方寺院成为僧人的一道常菜。只是民间一个说法,不过也是一段不错的故事啊!


石望镇已有100多年制作腐竹的历史,主要是利用本地黄豆、特有的天然水以传统手工工艺精心巧制而成。其特点是味甜、白色起油锐、韧香且久煮不烂,营养丰富。


上一篇:乡镇区划简介表格      下一篇:名胜古迹
版权所有 · 2011 阳春市图书馆
地址:广东省阳春市东湖益民路图书馆综合楼 联系电话:773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