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云楼诗钞》 谭敬昭(清) 著 林耀棠 刘裔清 整理 岳麓书社出版
谭敬昭遗墨 (市档案局提供)
首首华丽、字字珠玑。近日,清代阳春著名诗人、词人谭敬昭遗著《听云楼诗钞》首发,共收录谭敬昭诗264首,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为之作序。首发仪式上还同时举行了研讨会,来自全市各地的众多诗词学人踊跃发言,表达对先贤谭敬昭的敬仰之心以及对《听云楼诗钞》首发的欣慰之情。
本版今日特将谭敬昭的诗选以及各位诗词学人的感受摘录刊登,与读者一起分享。
本版撰文/刘云鹏 黄娟娟
图片摄影/李向东
谭敬昭其人
“其形归于幽阡,其神游于阆风之颠”
谭敬昭(1794~1851年),字子晋,一字康侯,号选楼,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阳春县城人。
谭敬昭的父亲是乐昌训导,他生性聪颖好学,4岁习读书文,8岁能写文章,10岁作《崆峒赋》及诗,得到乐昌知县蒋濂庄的赏识。12岁时,谭敬昭参加郡试名列榜首,受到曹习庵、戴士莲等学使器重。嘉庆十二年(1807年)谭敬昭获广东乡试第十一名举人,选充武英殿校录官,年仅14岁;二十二年(1817年)京都会试第二百三十二名,登进士,授户部主事,寄寓于北京广东会馆。当时的宰相穆彰阿慕其名,托人带来一把名扇,请其题诗。谭敬昭知道穆为人奸诈,不受厚礼,拒绝请求,得罪于当权者,致其才高而官不显。谭敬昭并不为官小俸薄而后悔,反而为不与权奸同流而自豪。他在职期间,非公事不谒上官,有空就手持一卷,专心攻读,博览群书,视富贵如浮云。
谭敬昭一生勤于文学著作,尤精歌赋,其诗词著称岭南。幼年著《趋庭》、《闻韶》诗集,青年著《答客难》、《七稽》等,甚称于时,与张维屏、黄培芳一起称“粤中三才子”,与段佩兰等同称“岭南七才子”。
谭敬昭晚年著有《听云楼诗钞》、《词钞》,咸丰元年(1851年)卒于任,终年58岁,葬于阳春城郊竹篱竹山之原,至光绪年间迁葬于阳春扶民乡余屋寨背塘屋山。诗友张维屏为其写《墓志铭》云:“其官弗迁,其年弗延,其人则传,其形归于幽阡,其神游于阆风之颠,而比肩乎列仙。”谭敬昭留下的墨迹不多,现仅发现有一箑诗遗墨,中有“朝雨朝烟半有无,春波春草一痕铺。紫袍乌帽吟诗客,画作花间觅句图。”此应为谭敬昭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