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传统习俗:阳春高流墟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4-06

当中国大部分古老墟市因多种原因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广东省阳春“高流墟”以其别具一格的地方民俗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创造了历久弥新的商业奇迹。阳春高流古墟,不但没有消失和褪色,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成为一枝独秀、远近闻名的民间专业墟市。


  6月18日也就是农历五月初四的上午,随着披红挂彩的“千年古钟”一声撞响,一年一度的广东阳春高流墟掀起了“开墟”的帷幕。从上午午九时至下午六时,来自阳春当地以及阳江、云浮、新兴、罗定、恩平和珠三角部分城市的赶墟客商、群众就达十五万多人。从"墟头“一直”“到”墟尾“道路两旁摆下的摊档达三公里长。来自各地的游人兴致勃勃地赶墟、购物,其乐融融。


  为了展现高流墟的独特魅力,今年除保持传统的活动习惯外,还组织了醒狮、八音、粤曲表演、山歌对唱等民俗风情表演,使赶墟的人们大饱眼福。同时,还举办”法律进农村“大型宣传活动,公、检、法、司,工商、税务、农林等职能部门及相关企业等40多个单位的主要领导亲自带领有关人员设点接受咨询。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法律咨询、法制图片展、以案说法等,使游人在赶墟的同时,接受了法律知识的熏陶。今年的高流墟,处处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和现代文明气息。千年古墟魅力无穷,八方游客流连忘返。


  阳春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漠阳江中上游,与珠江三角洲香港和澳门相邻。古墟距阳春市区十三公里,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四以其独特方式自然成墟,当地和周边城市的商人和群众都会赶赴此地,出售和选购具有地方特色的藤、芒、竹、木制工艺品。其中的竹梯、竹椅,还有小巧精致的竹篮、小帆船、藤织工艺品等最吸引游人。充分展示了高流墟的民俗风情和无穷魅力。


  高流墟具有悠久的历史。高流墟古名叫”高僚墟“,创始人是被称为”岭南圣母“的冼夫人和阳春太守冯仆。冼夫人治邑时,曾在高流河畔建起了约六平方公里的练兵场,用于操练千军,保境安民。 冼夫人从这里三次领兵出征广州,先后平定欧阳纥、王仲宣叛乱。陈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庚寅冬至前后七天,冼夫人与儿子冯仆在阳春校场举行军民庆祝胜利庆功大会,展出皇帝赏赐的御品,并追悼从梁朝大同三年至陈朝太建二年共四十年间牺牲的将士和民众,举行和平胜利大游行。此后,经1400余年传承改革,形成以后一年一度的高流墟,开创了民间商业贸易的先河,成为千载流传的以竹、木、农具、编织、工艺品和农副产品的交流盛会和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品牌。冼夫人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新中国成立后,已故总理周恩来称冼夫人为”巾帼英雄“。


  如今的高流古墟已不再只是集市了,她已经成为当地和周边地区市民群众一年一度为之向往的购物、观光旅游胜地,近年来,每年赶墟的人数超过十三万,成交数额可观。 在每年的高流开墟日,除了来自周边县、市的商贾将自产的竹木制品以及农具、工艺品、农副产品带到高流圩交易外,文人墨客也趋势而来,于河畔林荫间把盏畅饮,纵论古今;也有痴情男女相约而来,于花间溪旁细斟月老相托之事;更有远道亲朋相邀而合,一叙亲情。 


  据了解,高流河墟之所以流传千年而长盛不衰,除了其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外,与一些民间传说有着密切关系。相传高流河又称”美人河“和”情人河“,青年女子如果在农历五月初四这天泡了该河的水,将皮白肉滑,变得美丽动人,就能找到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还有另一说法是,在高流河墟交易的竹木制品,只要在河水里浸泡过,将永不虫蛀,因为高流河这天的水有”仙气“有”灵性“,人们买到竹木器后,都拿到河中泡浸一下,然后才湿淋淋地挑回家去。当地人还说,小孩子如果泡了这天的高流河水,就不生痱子,更加活泼可爱,因此,这一天很多家长都把小孩子带来放到河中洗澡。

  当天的现场,许多群众卷起裤腿,赤足走进高流河中,按照民间习俗将买来的竹箩等制品放进河里浸泡,还有一些姑娘和小伙子特意将设计十分别致的帽子戴在头上,手上还提着小竹篮,在人潮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具有浓厚民俗风情的高流墟能够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说明了传统品牌的魅力。阳春市委书记敖广恩对记者说,千年高流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历史性和现实性非常重要,我们要严格规划,合理开发,精心打造好高流古墟品牌,千方百计挖掘它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高流墟、认识高流墟、走进高流墟。


上一篇:阳春的民风民俗      下一篇:阳春风情——青翠
版权所有 · 2011 阳春市图书馆
地址:广东省阳春市东湖益民路图书馆综合楼 联系电话:773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