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我市连续三年获国家财政部嘉奖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8-26

◆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切实做好财政管理各项工作,有力推动了全市各项事业发展。国家财政部近日公布了去年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结果,我市在全国1862个县(县级市)评比中排名第35位,这是继2018年的排名165位、2019年的排名48位后排名再创新高,连续3年获得国家财政部和广东省财政厅的通报表扬及激励奖励,全市财政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今年上半年,市财政部门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多措并举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亿元,增长32.47%;持续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民生类重点支出30亿元,占总支出超过八成。

抓好收支管理。去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27亿元,同比增长2.4%,逆势实现了全年正增长的目标;全市预算压减一般性支出2.8亿元,“三公”经费支出完成只减不增目标,腾出资金保障重点民生,全年民生类支出达到6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6%;全年共新增减税降费3594万元,支持复工复产减免企业1411万元税收,拨付144.52万元用于促进小微工业企业上规模项目,有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用好用活上级新增债券7.87亿元,抗疫特殊国债2.1亿元,上级下达全市直达资金7.88亿元,资金全部分配用于保障就业、基本民生和市场主体,助力全市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全市坚持“严把关、兜底线、防风险、全公开”工作原则,推动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去年“数字财政”系统新上线,财政部门抽调各股室骨干人员组成工作专班,重点攻坚,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动财政管理高水平与高效能。

严把预算编制关。树立“大预算”管财理念,通过加强不同预算之间的衔接,实行全口径预算资金统筹统编,并加大统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和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至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统筹安排各本预算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科学测算编列年初预算收入规模,将省、市提前下达资金全部编入年初预算,编制收入预算时充分征询各执收征管部门意见,结合全市经济实际情况,实事求是测算财政收入,做实年初预算,把好预算编制的第一关口,确保年初预算收入到位率;坚持收支平衡安排支出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严格控制公共预算支出规模,按轻重缓急原则有舍有保,避免产生有预算安排的项目实际却无法支出的问题,提高全市预算执行到位率。

兜牢民生底线。优先保障“三保”支出,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要求,建立先“三保”支出,后其他支出库款保障秩序,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整合使用财政资金,确保“三保”资金足额到位;切实提高民生保障效率,每月不定期组织各资金股室分管领导、股室负责人集中研究资金分配方案,科学调度财政国库资金,全力落实底线民生配套资金需求,切实强化民生投入保障;严控一般性支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持续按5%比例要求各预算单位压缩一般性支出规模,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腾出财力保障重点民生和社会发展事业。

防范财政风险。通过成立全市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及时传达国家关于政府债务和隐性债务管理的政策法规,印发阳春市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结合全市隐性债务实际情况制定了《隐性债务化解实施方案》,细化落实到项目,合理确定隐性债务化解期限,切实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从严控制暂付款规模,对于新增财政借款,按要求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坚持每笔借款都由借款单位与市财政签订借款协议书,用协议的形式降低财政借款风险。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规模,财政部门与人社部门、编办实时对接,将财政供养人员数据作为财政预算编制的重点,增加人员的单位必须提供依据,严格控制人员、车辆经费支出,进一步降低全市财政支出压力。

全面预算公开。进一步规范预决算公开工作流程,统一按照省制定的预决算公开模板进行部门预决算公开,以规范管理提升预决算公开基础。政府预决算支出全部公开到功能分类项级科目和经济分类款级科目,公开上级对全市的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情况。以预决算公开检查工作发现的问题为导向,逐一对预算公开的及时性、完整性、细化程度、公开方式和真实性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整改不力部门采取通报、约谈和现场督导等方式,督促其依法依规主动公开预决算信息。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市财政部门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凝心聚力促发展,坚持“财”为“政”服务,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认真落实好上级财政部门的各项政策,加大财政资金调节力度。及时做好上级下达的专项债券额度分配使用工作,充分发挥债券拉动有效投资的即期效应,推动全市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继续筹集资金,兜牢兜实民生和“三保”底线,助力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建设和谐幸福阳春。(蓝宇)


版权所有 · 2011 阳春市图书馆
地址:广东省阳春市东湖益民路图书馆综合楼 联系电话:773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