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至15日,省派出考核组对我市2016年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进行了考核。市领导陈平、林贤锋、覃世宽、黄春明及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活动。
考核组详细听取了我市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情况汇报,深入到马水镇新风、石田村,永宁镇文村、林湾村进行了检查考核,对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要求我市要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坚持脱贫对象一个不能少,规定程序一项不能缺,帮扶项目早见效,为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提供经验。
自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在省和阳江市扶贫办的精心指导下,在省直、珠海市和阳江市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上级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部署,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扎实有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制订了全市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实施方案,成立由市党政主要领导任正副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对全市扶贫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进一步充实市扶贫办力量,从镇(街道)和有关单位抽调18名工作人员到市扶贫办。各镇(街道)相应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正副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了驻镇(街道)帮扶工作组,负责相对贫困村外的贫困人口帮扶工作。市、镇(街道)、村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全面落实市领导挂镇(街道),镇(街道)领导挂村,镇(街道)、村干部联系相对贫困户帮扶责任,全市形成市、镇(街道)、村三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格局。
全市共落实帮扶责任单位218个、驻村干部197人,其中省直帮扶单位8个12人,珠海市帮扶单位86个44人,阳江市帮扶单位32个34人,我市帮扶单位92个107人。共安排结对帮扶干部5353人,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结对帮扶机制。
从市直单位选派60名科级干部分别担任驻镇(街道)帮扶工作组副组长、珠海市对口帮扶村第一书记;各镇(街道)共派出309名扶贫干部;除第一、二轮帮扶村,其余180个行政村各指定1名“春苗”工程干部或年轻村干部专职负责扶贫开发工作。通过组织到异地交流学习、召开扶贫工作现场会、举办不同主题培训班等形式,全面提升扶贫干部业务水平。
相对贫困村结合“五个提升”新目标,大力实施精准到村“四大扶贫工程”,重点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55个相对贫困村已全面制订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3年行动计划,整合有关资源加快完成村庄规划,切实抓紧开展全村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实施村帮扶项目196个,完成村道硬底化41.9公里、公共文体设施8个、垃圾池(桶)19个、农田水渠386.1公里、村卫生室12个、修缮学校3所。
全市已将去年秋季学期生活费补助拨付给5145名在本市就读的相对贫困户子女。将符合条件的相对贫困户列入危房改造对象,纳入2016年度改造计划的2463户已全部动工,其中2340户已竣工。举办各类种养业技术培训班66期、转移就业招聘活动3场,成功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538人,完成1.2万名脱贫人口8项脱贫指标。
以增收脱贫精准受益为主线,立足本地资源,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在继续做大做优蚕桑、蔬菜、南药、花卉、生猪、山地牛羊等特色产业的同时,不断挖掘我市山地资源优势,引进澳洲坚果品种,培育山地经济新产业,打造产业发展新领域。已建成大型坚果育苗基地和坚果种植基地各2个,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坚果产业发展。珠海市对口帮扶我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瞄准省道113线横贯我市的交通运输优势,突出科学谋划打造公路沿线产业带,现已计划帮扶建设特色产业项目31个、启动有关产业项目26个、参与珠海市第一轮产业验收项目14个,全市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个。
进一步明确扶贫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要求,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为贫困对象脱贫增收提供制度和资金保障。安排1350万元用于去年48个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大力整治村庄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全市村容村貌。成功争取到省定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项目,投入中央和省财政资金4500万元,重点扶持25个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入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发动广大干部职工、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捐款655万元,投入全市精准扶贫事业,有力促进了扶贫开发工作。